你可以哭一会儿 情感

推荐人: 姚霏 来源: 时间: 2017-11-01 20:15 阅读:

  今年,女儿果果正式开始幼儿园生活。去年,由于时常生病,果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完了托班。小班换了园区,环境、人物都是全新的。尽管果果不像去年那样强烈排斥上幼儿园,但多少还有点抵触情绪,哭哭啼啼的像极了那几天的天气。那天早上,我送她上学,遇到了新同学敏敏和她的妈妈。敏敏问妈妈:“妈妈,我要是想你了怎么办?”妈妈说:“你可以哭一会儿。”我惊讶于这位妈妈的回答,转瞬一想,这是多么棒的态度啊!

  潜意识里我们总会回避一些负面的事物,比如恐惧、悲伤,比如疾病、死亡。

  小蔷是我新结识的朋友,一个临终关怀社工。因为调研的需要,我请她给我讲过她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故事,其中也有一个关于孩子和哭的故事。那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母亲进入小蔷服务的临终关怀病房时,已经时日不多。出于临终关怀的“四全”原则,临终关怀社工服务的对象不仅是临终病人,还有他们的家属。小蔷默默观察过那个孩子。那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她知道自己母亲病重,每天放学会过来陪伴母亲。但一个10岁的孩子还不能完全明白陪伴的意义和方式,加之总有一些母亲的朋友、学校的老师来探望,她大多数时间只能一个人默默站在一旁。

  小蔷注意到一个细节。几乎所有探病的人都会和孩子说上几句,例如“大家都在帮你,你一定要乐观”,“你要坚强”,那个孩子会很乖地点点头,然后微笑。在那个躺着临终母亲的病房里,一个孩子需要不断地微笑。小蔷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安慰,她会告诉孩子,不想笑的时候可以不笑。很快,病重的母亲去世了,孩子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虽然社工和服务对象一般不能加微信(因为微信朋友圈中有私人信息,容易让社工和服务对象有服务之外的关系),但因为孩子没有别的联系方式,在获得社工机构同意之后,小蔷还是在屏蔽朋友圈的情况下用微信联系了孩子。

  在葬礼前一天,小蔷问孩子,你想我陪你参加葬礼吗?孩子想了很久,说想。在那个母亲的追悼会上,因为一些特别的仪式,要求所有人绕着遗体走几圈。小蔷注意到,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看过母亲一眼,甚至全程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是因为母亲的形象变化太多,让她害怕?还是她从内心深处拒绝承认母亲已经离开?不管怎样,哭泣都可以让这些情绪得到释放,但她没有哭泣。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蔷都和那个孩子保持联系。在微信上,小蔷问她,你知道妈妈去了哪里吗?她说,去了天堂。小蔷又问她,谁告诉你的?她说,老师们。那你相信吗?我相信。后来,那个孩子就住在养老院里,再后来,有亲戚收养了她。看得出,孩子已经慢慢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但小蔷始终觉得,如果孩子在一开始就能把内心的哀伤、恐惧都发泄出来,可能会更好。

  去幼儿园接果果的时候,遇到另一位妈妈。她对孩子说,你怎么又哭了,其他小朋友都不哭了。老师立刻打断了家长的话,对孩子说:“哭怎么了?就应该哭的。突然换了一个环境,我们还没有习惯,对不对?”是啊,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尊重“悲伤”的权利,让“哭”成为“笑”一样值得鼓励的事情?

 

作者: 姚霏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