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审美观

推荐人:黄阿忠 来源: 网友推荐 时间: 2017-09-23 21:04 阅读:

  审美,也就是我们怎样去看“美”,理解“美”,审视“美”,然后运用审美在决策中,工作中和生活中。

  我们常常唠叨,当下审美缺失,美盲尚未扫尽。事实确实如此,比方说,街头竖一块广告牌,牌子大小比例和环境的协调;比方说,建筑外形之间的关系,以及高高低低排列而成的天际线等等。

  审美是一个观念,它关系到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乃至甜、酸、苦、辣,审美和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非常懂得审美,游山,看烟云缭绕山峦,绿树掩映,山麓钟声敲响,悠悠然荡去深谷;玩水,水流湍急忽又舒缓,载上零落的漂叶,把秋天的灿烂送到山居,又或倒映蓝天于碧水,清新旷达,滋养着心境。房子置山中或水边,讲究比例和节奏,就连门扉竹编也疏密有致,从而调剂了心情;建造园林有长廊透窗,天井里栽修竹、芭蕉,踱步观望,一步一景,使人流连。回首窗外,太湖石旁一修竹,雨打芭蕉闻天籁,总能看到一幅幅意境悠远的图画;就连渔夫樵子,也会在泊舟、村舍前引歌满天红霞,让视觉留在审美之中。

  中国人对于审美的追求,是积累了几千年的了。从仰韶文化所遗存的陶罐上的纹饰,画像砖,石刻,青铜器,兵马俑,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到古建筑的翘檐,瓦当,雕欄玉砌,楹联横匾,书屋草堂以及窗格漏墙,画桌几案,靠椅睡榻……无不透出中国人的审美修养和智慧。中国是个崇尚审美的古国,也是一个将文化、艺术渗透到生活中的民族。我们为华夏九州有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审美而感到骄傲。

  审美看似简单,若是绘画,就这样一涂抹,仅留有那么几丝印痕,就有了真情的流露可以品出,一根线拉过去,拉过来,又戛然而止,然这线条的长短交错,构成却出了意味;譬如建筑,就那么一堵墙,靠边开个小窗,这种组合,尽显意趣盎然,一个扶梯转角,似圆非圆,似橢非橢那种圆与方的配对,出其不意。岂知这种简而又简的追求,和在这简单中达到的审美效果,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取,那是需要长期的修炼,感悟,才能做到。对于简单、简约,分寸的把握是最难的,古人对于这样的审美,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句子也很简单,叫做“增之一点为太红,减之一点又太白……”其中意味,你稍作领悟,就会感觉到。审美当然也有精细的、繁复的,精细到极致,繁复到透不过气。精细的极致,让你叹为观止;繁复重繁复,可以在惊讶中生出美意。然而,无论简、繁,在审美上都不能忘了一个字——度。这个“度”的密码,必须靠我们的“悟”去解密。

  “审美”根植于我们国土已经几千年了,就连老妪村姑,庶民百姓都具有审美的潜质。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完诗,先要念给村口晒太阳的老妪听,只为汲取藏在民间的淳真的审美智慧。我见过金山农民画的老作者,当时都已年过六旬,没有读过书,更没有学过画,然画中的纯净的审美趣味足以打动每一个搞绘画的和不会画画的。有一年去造船厂写生,见一艘横卧船台的巨轮,正在做船体的油漆,土红色的防锈底漆在工人油刷下,呈大小不一的方形的笔触,其方向,间距不同,远远望去,像是西班牙现代画家塔匹埃斯的巨幅抽象绘画。我想,造船工人也没有专门学过画,却在生产作业中进行了一次“审美”的实践。

  其实,要想提高我们的审美很简单,多看,多读书;多想,多思考。“美”就在你的边上,发现它要有眼光,多读书能解决这个问题;“美”就在自然、生活中,汲取它必须去感悟,多思考便积累了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提高修养的法宝,恐怕也是扫除“美盲”最有力的两大武器,缺一不可。

 

作者: 黄阿忠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