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烟纸店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17-06-15 22:15 阅读:

         小时候的我住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弄堂口有一个过街楼,还有一个烟纸店。

  过街楼像一座桥似地横跨在弄堂口,里面是住人的,出入弄堂的人和车都从楼下过。小时候很羡慕住在过街楼里的人家,觉得应该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只是无缘上去看看,不知实际的居住条件是否如此诗意。

  烟纸店则是触手可及的市井烟火的象征。名为“烟纸”店,其实卖的远不止烟和纸,而是从火柴肥皂毛巾雪花膏,到糕点糖果零食冷饮,日用百货,应有尽有。每天早七点开门,直开到晚上十一点,正宗的“7-11”,以至于后来到了美国看到第一家“7-11”店,我竟认为一定是上海人开的。

  可以说烟纸店对我的童年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因为就在弄堂口,小孩子常常被大人差了到店里买东西,更是因为我的可支配“财产”都花在那里了。五分钱一包的盐金枣、萝卜干,一毛钱一包的话梅、话李、桃片,论颗称的水果糖;冬天的糖炒栗子,夏天的棒冰、雪糕、冰砖,过年时的花生、瓜子、香榧子……童年的幸福,莫过于此了。

  烟纸店还有卖玩具的。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带我在弄堂口玩,我看中了烟纸店柜台里的一个小喇叭,粉红色的,镶着白边,很漂亮。我赖着不走了,缠着外婆买下。后来我在收拾旧物时还见过这个小喇叭,玩得白边已磨损,可见是心爱之物。对弄堂里的人和事的记忆,也都与烟纸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弄堂是新式里弄房子,一门进去三层楼,一楼有个天井,三楼有个晒台,以前是一家住的,后来都“群租”了,至少住三家,有的更多。只有我们隔壁一家还是独门独户,老先生原来是工商界人士,他去世后,老太太一人深居简出,也不见儿女亲朋来往。我们小伙伴们在弄堂里跳绳、跳橡皮筋,有时老太太会推开二楼的窗,用绳子吊下一个小篮子来,里面是几毛钱,让我们帮她去弄堂口的烟纸店买东西。去烟纸店我们是很乐意的,飞跑着去,买回东西来放在篮子里拉上去。老太太会再把篮子吊下来,里面是奖励我们的几颗糖。

  还有一个与烟纸店有关的人是我小学同学的姐姐,在店里当售货员。姐姐长得很好看,刘海和辫稍烫得卷卷的,站在柜台后面很傲娇的样子,引得附近几条弄堂的男青年天天跑烟纸店买烟。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烟纸店其实叫做“胭脂店” (“烟纸”与“胭脂”在上海话里同音同调),“胭脂”和由此引发的浪漫的联想,多少与这位漂亮姐姐有些关系。

  我在那条弄堂里,一直住到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几年后,父母也搬离了那里。再几年后,弄堂所在的马路拓宽,建了轻轨,弄堂前几排的房子都拆了,过街楼和烟纸店更是拆得连影子都没有了。但每次回上海,我都还要去那附近转转,看看那比记忆中狭窄了许多的弄堂,看看周围还叫着同样名字的饭店、影院、糕团店。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但有时候人还在,物已非,江山易改非人力所能挽回。唯有记忆,尚能唤回鲜活的往昔的片刻,短暂而清晰,仿佛岁月之河打了一个漩涡,再长流不息而去……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