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风格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17-03-12 20:59 阅读:
适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风格

 都市生活五光十色,但不满足它的秩序与有限,寻找“别样生活方式”的人,也乐于自己的选择。去田园,去山林,在路上,忠于自己的爱好,等等。那些独特,以及对于独特的坚定既开拓人的视野,又让人对人生有新的思考。你更适合哪种生活方式与风格呢?

  1、在城市里工作,去乡下过日子

  代表者: 王瑢

  “生态”成为评论界中一个新兴概念,日本作者加藤大吾新著《来去乡下过日子》,通过对大自然的生态关怀与诸多现实思考,对生命自由的关注与热爱,证实“生态”并不仅仅是个词。究其根本,其实是人类内心回归本我纯洁,健康宁静的良性循环状态。加藤再三强调,本书所描述的“生态”并非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理论性定义,“任何生活都不可能与金钱完全脱离,我对读者的建议,是一定要在都市努力工作培养自我能力,这对真正的乡村生活至关重要。” “从下定决心遵循地球的节奏生活开始,我花了五年的时间才最终做到,亲身体验过后我更加确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加藤大吾这样说。“追求都市幸福感的人太多,追求自然幸福感的人太少,这种状况让日本人的幸福感缺少了多元性”。“诸多环境问题,正是人类过度集中在大都市所导致的原因之一”。加藤说:“如果与经济中心相对的另一端是完全自给自足,那我的生活模式更接近原始生活这一端”。他倡导的“原生态”模式是:空气清新,土地干净,有随心所欲而和睦关爱的邻里关系,人人吃自家生产的有机食品。“只要每个人开始有了自觉,了解生活在地球的意义,开始实践对地球对人类都友善的生活方式,许多社会问题便迎刃而解。”

  加藤选择从城市返回乡村。但要选择一个真正适合居住的地点绝非易事——“我有工作时就留在东京,没工作就一家三口开车载着露营用具,靠地图出外实地找寻”。这期间,加藤一家仅靠一辆车子“移动生活”。“简单的锅具煮出一日三餐,生活中水与厕所的用处非常重要”,加藤说,“我切实感受到,人活着其实不需要太多东西”。当“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步入实践,才体味到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人可以屈服某种环境而生存,但想在自己喜爱的环境中生存则需要亲情热情与忍耐”。顶着种种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再加上当时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夫妻俩曾经历一段难熬的低谷时期。“辛苦整平的停车场在大雨中彻底崩塌,我眼看着它塌陷而无计可施”,加藤说,“麻烦不仅如此——挖土机工作时不小心挖破水管;拼命工作导致腰伤发作;使用割草机切断自己的脚筋;施工工具被偷,向警方报案却因为外来者的身份而并不被相信......”,加藤寻找理想生活的路途不无艰辛,但内中收获也是丰富得令人羡慕。

        2、向山林讨生活,问春天有多美

  代表者:余璇

  《讨山记》,作者阿宝系来自宝岛的一奇女子。专业中文系,却不务正业搞摄影、学画画,之后更因迷恋山林而骑行、徒步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云游结束后,她决定投身花莲梨山的经营,企图通过努力慢慢地退耕还林,最终达到复原自然平衡。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苦心耕耘之余,又将自己平时的经验和感受诉诸笔端,积累汇编成书,也望让更多人能了知农耕不易;因向山林讨生活,遂有此名。书中作者从承租山林,到剪枝除草,再到套袋、灭虫、收获果实、摆摊营生等等,详尽描写在力图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下,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历。她写除草:“梨山地区一到冬天,果树叶子落尽,地表再打除草剂,那景象只能用满目疮痍,赤地千里来形容。”为了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除草,她动用了各种手动除草工具,“几年下来,原本大雨时浊泥倾泻的坡地,如今即使长雨连绵,流下的也是汩汩清流。”那些草丛里躲着的蟾蜍、巢鼠、蛇类或小虫,也不至于没有安身之处。辛勤付出之后的成果,让作者深深感受到自然界各种物种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自然总是宽容的,无论我们如何索取,她总是尽量满足。道路两旁的树荫,园子里果树上自然成熟的果子,以及坡地泥滩旁偶然长出的野花野草,无不证明了她的博爱。然而她又从不言语,默默承受人类制造的病害和垃圾。《讨山记》中提到灭虫一事,如蚜虫、球菜夜蛾、梨瘤蚜等等,都是梨树生长和开花结果过程中会出现的害虫,为了减少喷洒农药,阿宝使尽浑身数解,还是不免虫灾之苦,又最终不得不向杀虫剂妥协,致使两败俱伤。唯有一处放任自由的南坡,“灌丛环绕,造林树种、原生树种和果树交杂生长,鸟类和其他生物都特别繁茂,曾在这里看到成群的红头山雀啄食着木虱和蚜虫”,是不是它们克制着害虫的数量?是不是远离了化学药物而让这些树木保有较高的免疫力?灭虫令阿宝心力交瘁,同时也开始对生命哲学重新思考:“人对一切空间的占有,生存资料的竞争,都不能避免直接或间接对其他生命的迫害,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果取用或迫害是法则中所不能免,在不需取用时的节制和善待万物的意念,或者可以缓和这不得不然的冲突。”看到这里,想起2015年初夏的时候,一家三口去了大理,这个拥有最美的“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地方,令我过目难忘。最有意思的苍山的半山腰有一处桃溪谷。这谷主本在东南方从事图书行业,后携家带口来到此地,以经营客栈为生。孩子也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在田野乡间自然长大的人。记得谷主的夫人说,教育孩子重在养慧,而非知识的累积。对此我深表认同,只是我还没有能力完全超然于工作和物质,还得留在上海做一芸芸众生。唯一能做的是趁着天气晴好,多带着孩子去自然里感受。我深知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宽容与博大。

  3、葡萄酒人生的快意选择

  代表者: 叶露

  微观世界里可以观察深厚的人生,所谓”杯中风波”,可以来形容作者高层的新书《干杯》。这本关于独特的人生选择的书,题材是在葡萄酒领域里展开的。作者写了李德美、唐英年、陈芳、李晨光、谭业明等十六位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翘楚的岁月轨迹与梦想。他们中有酿酒师、收藏家、讲师、拍卖师、作家……不管他们具体的专业是什么,但是他们的人生似乎都跟小小的一瓶酒联系了起来。平常人可能无法理解那种执着与痴迷,但是《干杯》里的五光十色,为读者展示了一片新鲜的富有魅力的天地。葡萄酒里头的名堂那么多,那些学习其知识并有所拓展创造、使人生展示绮丽风景的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种植葡萄与关心庄园,与自然的关系就与以前不一样了,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更加敏感,气候与土地的关系越研究越能够自成体系,观察观赏、耕作收获的乐趣,不在其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要在酒里表达风土”是好酒师的愿望。书中有人说沿着葡萄园跑步,鸟叫,幽深小路,鬼斧神工的山谷,秋天在葡萄园最美的时节忙碌,能闻到奇妙香氛中有桃子,有蜂蜜……

  人对自己的认知,因为限于常规,常常变得有限。从事葡萄酒事业的人,自己的嗅觉与味觉本来就有天赋,在品酒之中,琢磨之中,嗅觉与味觉进一步开发深化,乃至于也造福于普通人,让他们能够变得细腻,变得能够品尝好东西的细腻。感受的是酒,再深度延伸,感受的也是生活之丰富与无穷境。“从小吃什么长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香气的记忆和味道的判断,记忆不同,品酒的逻辑和语言自然也不一样。”中国酒业的发展规律,是”从偏爱简单的果香与甜味慢慢走向寻求更多的复杂和平衡。“——他们的爱好往往也是他们的目标与信仰。单纯里有宏大。而葡萄酒作家,更需要调动脑子里原有的词汇,来准确描绘难以表述的气与味的感觉。这是门新的学科,需要不断进修。但似乎又调动你人生原有的积累,也深挖你的某种潜能。正是其特殊与挑战,使他们在专业表达追求上乐此不疲。

  有人说将来的社会是更细化的社会,扎实在自己细化生活中的必有所成,但《干杯》告诉你,首先,你要热爱你的选择。人的聪明、勤奋、专注、有悟性,对梦想的执着,在热爱里才会开化。

  4、柴隆先生笔下的宁波老味道

  代表者: 孔明珠

  宁波老味道,是我舌尖上最思念的味道。柴隆先生新著《宁波老味道》中以生花妙笔集中呈现的77道美味佳肴,是我脑海中寻找已久的珍宝。我熟悉宁波菜,因为我妈妈是宁波人,虽然妈妈不太会烧菜,但是我外婆有一手高超的烹调技艺。小时候我特别爱去外婆家,很大的原因是想吃外婆做的菜,而外婆的宁波家常菜,就是柴隆先生笔下的宁波老味道。“红膏呛蟹”一文中,宁波人“从小吃红膏呛蟹长大,生来一副好脾胃,泥螺、海蛰、蚶子、蟹糊、醉虾……在宁波人的食单中,这些永远都是“咸鲜”当头,亦是冷菜中的花魁,那咸鲜的本味,不管走多远,天南地北间闯荡的宁波人都会深深怀念。”没错,就说上海的宁波饭店,红膏呛蟹那令人窒息的鲜美总是惹人心醉,我常会为了此物去赴一场很远的饭局。我家冰箱冷冻格中如果还存有一两只红膏呛蟹,心里会泛出富足感,整个人都好了。

  宁波女婿柴隆工作之外热衷于研究宁波地方史志,对地方民俗与饮食文化的研究也津津乐道。写宁波古镇前童的“三宝”时,讲史论经,带出石磨豆腐、油炸空心腐和古镇香干,详述“三宝”的宝在于黄豆粒小,水源洁净,工艺精致。当他不由自主交代出拿手菜——配以高山羊尾笋和自制咸肉炖制而成的“浓汤三宝”时,仿佛有一股鲜香味弥散在空间。

  抒情应该不是山东大汉的特长,也许是清新柔美的浙东山水改造了柴隆,他在写到食物与人情的关系时,深情款款。有一样我从没有听说过的“炒毛麸”是这样写的:“大人用白棉布缝做一个巴掌大小的袋子,里面装有炒毛麸,再插上一节竹管。袋口用线绳扎住,挂在脖子上。想吃时,就吸一口竹管。有时还要被呛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袋炒米粉就成了大家的公共食品,也顾不得哒哒滴的口水,你吸一口,他吸一口的……”什么玩意儿?看下去才明白是炒米粉,然而又不是像我们小时候,买来面粉铁锅炒,加点白糖和芝麻,而是先炒米再磨粉。那些久远的传统手工制作过程通过柴隆的笔端娓娓道来,忙碌的老人,馋嘴的“小花猫”,细细密密织就的场景让读者忍不住怀想联翩,润湿了眼眶。

  读《宁波老味道》让我想起三位我亲近的宁波女人,顺便记载下来:一位是我那终日劳碌在煤球炉子前,微驼着背的外婆,每每变戏法样端上一桌宁波“下饭”;另一位是我大姐的婆婆,文革期间我家里经济拮据,少女我整天饥肠辘辘,善良的“阿娘”在“灶披间”塞给我吃过很多美味;还有一位是我先生的妈妈,是她不惜工本“喂”了我多少佳肴!

  官方评定的中国四大菜系中宁波菜并没有一席之地,那又怎样,根本无损宁波本地人的自尊心,也无损我们这些宁波菜铁杆粉丝一丝一毫。打开世界去看,关起门来我们吃。

  “生活方式”荐书目录:

  1.《托斯卡纳乡村生活》玛琳娜·布雷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盘中的南瓜花芳香四溢,身旁深紫的薰衣草漫山遍野。这是“梦想中的美丽田园”,也是现实中的“乡村饕餮宴”。夏日温泉边裙角飞舞,秋日里葡萄园间印花头巾点点。马厩改造的房子,咩咩叫唤的新生小羊羔;乐声悠扬的小镇广场,老祖母和她的猎人男朋友,被太阳晒成“提香金色”的皮肤。作者让我们跟随她在托斯卡纳薄雾缭绕的宁静田园深处慢慢踱步,淡淡呼吸。理解她对栖居于这宁静田园的执着追求。 

  2.《周末田舍生活》(日)马场未织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我们有两个家,一个在东京,另一个在千叶的乡间。起初想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才来到美丽的田园,但年复一年,我们并肩面对困难,一起欣赏眼前美好的事物,自己也深深爱上了这里。”作者马场未织从小在城市长大,有三个孩子。他们一家在乡下找到一所古旧农居和一片广袤田地,平日在城市上班,每周五驱车赶到乡间度过周末。不知不觉,两地生活持续了八个年头。从寻找房子的艰辛、下地割草的辛苦、与野猪对战的惊险,到完全融入这种生活的喜悦,都成了一家人莫大的财富。

  3.《小日子》博洛尼精装研究院,中信出版公司出版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成为人们的渴望甚至只是一种想象。本书从1000个中国家庭中归纳出11个生活元素,理想和逻辑与家里的鞋帽箱包、瓶瓶罐罐形成了对应,本书表达了一群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独到见解,平淡、细致甚至到庸常、琐碎,当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去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我们的社会就真的会变成拥有生活风格的地方。

  4.《怦然心动的玻璃罐甜点》金玟廷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本书介绍了在欧美日韩引发热潮的玻璃罐甜点烘焙食谱。将蛋糕、水果、奶油等食材与自己的巧思装入玻璃罐,成品的美味由外看得见,食材鲜艳的色彩更是极具治愈效果。作者研制的32款玻璃罐甜点配方,即便是烘焙新手,也能一次成功。本书不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部将美学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记录。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