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17-02-18 21:54 阅读:

  当今,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WeChat)作为一个移动公众平台,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强大的图文视频和语音的瞬时传送功能,以及它简单的操作模式,吸引并“逼迫”着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抗拒地接受它,使得原本不想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也在到处找WIFI。在微信横扫的今天,如李时珍还在世,本草纲目第一条大概会加上:看微信时,用眼需适度!

  微信使人和人距离似乎变近了,生活好像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除了微推送、微支付、微分享、微名片等等的微信互动方式,各式各样的工作群,家庭群,兴趣群,挚友群,同学群也应运而生。微信正在从一个虚拟的平台伸向真实的社会。就在前不久,微信还推出了众所期望的小程序,更加方便了网友们的生活。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微信实实在在是一个便利的工具。人们只要在群里吆喝一声,通知群内所有人员何时何地召开会议,甚至布置工作流程,具体操作要求等。用微信可以快速地转发各种图文照片,这对商品提供了一目了然的描述。尤其在海外采购时十分便利,甚至连语言不通也没关系,只要把照片一亮就都解决了。

  微信也在家庭群中给家庭成员带来更亲密的联系。亲人之间相互对健康的提醒,对危害的防范及在节日期间的安排,尤其在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协调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多放在了手机了。

  我们也看到由共同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朋友。如绘画爱好者组成的绘画群,摄影爱好者组成的摄影群,还有唱歌群,诗歌群,瑜伽群等等。大家一起切磋技艺,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倒也是其乐融融。

  微信中还有挚友群。群员不分同事,同学,客户或朋友,不分男女老少,但大家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有着较为一致的认同感。这种群通常建立在有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感情也比较融洽。

  另外,还有同学群。同学可以是幼儿园的同学,也可以是小学的,中学的或大学的。这种群有个特点,除几个性格外向的同学在水上面嘻哈之外,大部分人都在潜水。彼此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互不往来,各自走着自己的心历。如今突然相遇了,激动之余,重新定位是免不了的。历经世俗的眼睛已经不像在学校里那么纯真,所以最终能重叙旧情的大概也就是同学中能成为朋友的人。

  提到微信,免不了要提微信朋友圈。人们在朋友圈里会记录某一时刻的心境,景色,兴趣,喜欢或不喜欢的事,也可将这些内容,以及看到的其他精彩片段分享给好友。其性质差不多像一本半公开的日记。既然像日记,那么在分享这些内容时必须要想清楚:在朋友圈里到底想和什么样的人分享喜怒哀乐,以及分享这些内容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换句话说,在朋友圈里无论是分享或是阅读,只要朋友挑选对了,那么懂的人会随着你的愉悦而愉悦,为你的忧伤而忧伤,同时也会感激你带给他们的正能量。反之,朋友圈就成了一块令人欢喜令人忧的“是非之地”。

  比如当有人在分享当今最流行的旅游精彩片段时,有人会心怀感激地去欣赏那些自己曾去过或未曾去过的人文古迹和那些风景似画的照片;但也有人会心怀不满地认为该人在炫耀其富有或所谓的见多识广。又比如,“汹涌澎湃”的朋友圈使得原本从来不在朋友圈里发东西的人,也开始变得不淡定起来,捉摸着是否也该发些什么以避免被别人误解把他们屏蔽了。再比如,互加微信的朋友们在朋友圈里都能看得见各自点的赞。点了这个人的赞,没点那个人的赞,有人可能会心生疑虑。更有甚者,当你忙得晕头转向时接到一个电话:怎么还没见你点赞呢?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这原本可以令人愉悦的东西突然让人感到窒息。

  其实,对朋友圈里的内容不必太较真。对于别人分享的东西,首先要尊重别人的分享,其次可以挑选自己想看的内容,不想看的也可以选择关闭该功能。对于想与他人分享的东西,你想给谁看是你的权利,没人可以指责你。对于没有点赞情况,更大可不必把它看得太重。没点赞,可能是不赞成此观点,或不喜欢此内容,也可能是根本还没看过此内容。毕竟微信朋友圈不是工作与生活必读之内容,毕竟人的关系也不是只靠朋友圈来维护的。任何事情让人感到不舒服了,那么迟早是要挣脱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质量友谊的实质是彼此由衷地欣赏与尊敬。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感受通过微信传递正能量带来的愉悦。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多与自己喜欢并也喜欢你的人交往。人活得越简单,就会越干净。如庄子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作者: 徐音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