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和后人

推荐人: 来源: 时间: 2017-02-01 22:15 阅读:

  “原乡杯”作文竞赛发奖仪式,金志浩老师没出席。他和我都是评委,怎么回事?当晚打电话询问,电话是他爱人接的,回答说:“走了。”什么“走了”?原来当天凌晨,他因患肝癌不治,殁于自己家中。也算寿终正寝吧,但毕竟只有75岁,走得还是早了些!

于是联想到,我们这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被聘定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又少了一个。从五六十岁到七十多岁,女的如徐振维(市教研室)、何玳丽(嘉定一中)、杨墨秋(复兴中学);男的如陈钟樑(市教研室)、方仁工(市北中学)、杨峻岩(市东中学)、金志浩(曹杨二中)……一个个陆续离开了我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令人不禁怆然。

然而,同时却存在着另一个现象:语文特级教师中最年长的几位却都还健在。交大附中的沈老(蘅仲),早已过了九旬,正在向百岁老人进军;复旦附中的卢元,也已过了九十,还在整理出书;嘉定二中的钱梦龙,该过了“米寿”(88岁),仍精神矍铄,常参加研讨活动;最了不起的是于漪老师,她也要八十四五岁了,而且动过几次大手术,但她作起报告来,仍激情满怀,侃侃而谈,一两个小时不在话下,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能如此健康长寿,真是我们的福分。

那么,为什么这几位前辈能如此健在,而那一些离我们而去的同伴们却会陆续早逝呢?将二者比较一下,能否对我们甚至对如今的中青年同行们,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我觉得,不妨从两个角度试着作一些思考。

一是两代人所处环境和各人经历不尽相同。我们这代人年轻时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较差,身体健康的底子打得不够结实,而承受的各种压力却不少。待到长大成人后,所担负的责任更重,大多都要“双肩挑”,又要抓业务,又要管行政,所付出的心力常常超过负荷。而“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积极性更被大大调动起来,校内、校外,市内、市外,活动空间大大扩展,探索领域也千变万化,往往对健康注意不够,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就透支了。而几位长辈虽大我们不多,却错开了社会发展阶段,底子打得比我们好,经验也比我们丰富,待人处事都比我们适应性强,虽谈不上游刃有余,也要比我们灵活得多了。

再是两代人有些理念、认识与习惯有所差异。我们相对年轻,处在“左”的思潮泛滥,遇事比较激进的时代,往往不甘也不敢“落后”,蛮干、硬拼、不讲科学,少实事求是,常常难以避免。这当中虽然也不乏可贵的进取精神,但事倍功半,付出的代价却是比较沉重的,包括健康的受损。而几位前辈,相对比较淡定、从容,进退适度,常常会更有效果和效率,这也是我们所不及的。

如今进入了新时代,中青年同行们跟我们两代人都不同了。时代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使他们有更实惠的目标和更现实的追求,讲科学、讲效率比我们明显进步,这都值得肯定。但前人的奋斗和实干精神仍不应丢掉,应加以传承和改进,融合在新的时代精神里,一定会使一代代人更好地成长,他们的寿命也一定会比我们都更高。

先行的同伴们,请一路走好;各位前辈,请多多保重;后面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语文教学改革的担子压在你们肩上,祝你们完成得更加出色。

作者:过传忠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